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通讯:上海科技扛鼎者中的年青一族

2018-05-07 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

分享到:

  上海5月5日电 题:上海科技扛鼎者中的年青一族

  作者 郑莹莹

  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批批科技成果持续出炉,这背后的扛鼎者包括了一群成长中的年青精英一族。

  身处科技时代的青年扛鼎者

  “都说我们正在经历着最好的时代,2011年中国启动了‘青年千人计划’,那时我正在英国从事博士后研究,身边已有许多同学和朋友回国发展。2013年博士后工作结束后,我选择了回国。”1979年出生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二涛说。

  已过去5个年头,现在回想起来,王二涛还非常庆幸当时的选择,“有了一片真正适合自己的科研小天地”。

  回国之初,中国科学院-国家外专局海外创新团队-代谢创新团队给了他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在这里我得到实实在在的鼓励、中肯的建议、逆耳的良言,也经历过激烈的辩论,使我能够迅速成长。”他说。

  自独立建立实验室起,王二涛便带领团队研究植物—微生物共生的营养交换和信号识别。过程中,他鼓起勇气向权威挑战——质疑菌根共生领域近130年的“糖”学说,最后证实并推翻了该学说,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深植创新沃土生机无限

  “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科科说。他是一名“80后”,2009年初开始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工作。他所在的这支队伍平均年龄33岁,很多年轻人都在一线承担着重要工作。

  “年轻人可以接触到重要任务,到一线边学边做,成长非常快。”他告诉记者。

  以他为例,2011年,在中科院“十二五”重大支撑项目某微纳卫星关键技术与原理样星研制的课题实施中,还是助理研究员的他被推荐为整个课题的项目负责人。

  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多方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带领团队经过4年的努力,最终赢得项目验收专家组“多项创新技术均是(中国)国内首次提出并实现”的评价。

  而今,他已是多个项目的负责人,受访时说起手上的项目内容如数家珍,这些项目包括了像智能手机一样可以应用APP的软件定义卫星、面向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等的厘米级导航定位增强卫星。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精英咸集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看来,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百马奔腾;科技成果的涌现,需要培养和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方能咸集年青精英一族。

  他指出,要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立业、成才报国,“不要只看到人才流失,也不要紧盯着海外人才引进,要培养与引进并行,长远与当下并重,才能着力破解人才工作难题”。

  王建宇说,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结合实际,出台有效的人才政策;同时,在薪酬分配、青年人才工作、精准引进高精尖人才等方面,要用足用好已有政策”。这是他的建议。(完)

Copyright © 2024-2055 FZB.ORG.CN 法制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