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户政大队民警为企业和大学生代表讲解西安市学历落户政策。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城市不分大小,纷纷拿出“礼包”——今春揽人才 着眼在未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人才年年引,今年很不同。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加入其中,今年的城市“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热度不断攀升。与往年多重视发放“毕业大礼包”不同,今年多个城市将转型升级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作为重中之重,不同规模实力水平的城市各展其能,开启了城市“抢人”的一场持久战
这个春天,争夺人才智力资源的“大战”在全国各地上演。今年3月下旬,北京、上海两地相继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标志着京沪两个一线城市也加入到了硝烟正浓的人才争夺战当中,给“抢人大战”又添了一把柴。
各城市引才诚意满满
“抢人大战”的出现,既是人才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结构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前一阶段武汉、南京、成都等城市注重为应届毕业生准备的“毕业大礼包”不同,今年多个城市将转型升级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作为引进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何各城市不约而同在此时不遗余力招揽人才?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孟庆伟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抢人大战”的出现,既是人才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结构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才引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孟庆伟指出,城市对人才的争相引进,与近年来党中央持续不断下发与人才发展有关的政策导向性文件密切相关。同时,各类产业园的集聚,也激发了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随着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素质高、潜力大、后发优势明显的人才也越来越抢手。
长期以来,一线城市由于能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成为各类人才争相进入的地区。北京出台的引才政策,也体现了全方位的特点。其中,既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也包括科技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专业领域人才,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等。领域之广,体现了不拘一格为全市各类创新主体引进紧缺急需人才的决心。
上海则明确了集聚造就高峰人才的重点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目标,方案提出了13个上海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包括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量子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等。
如果说一线城市引进人才是为了优化城市的承载力,打造面向国内和国际的人才吸引力格局,二线城市在经历了长时间产业升级及承接产业转移后,城市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更希望借助人才强市战略增强经济实力。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人社部举行的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上,浙江温州、河北邢台、云南昆明、辽宁沈阳等地频频为招揽人才发力。
为了抢才、留才,温州市今年春节以来已举办多项引才活动,还将举办夏季人才交流大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大会和冬季人才交流大会等。据统计,今年温州市计划组织外出引才活动19场,同比提高约46%。外出引才主要根据温州市传统的制造业、轻工业、服务业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等产业领域展开。
对于人才关心的编制问题,各地的“送编制”政策已成为人才争夺中更具诚意的筹码。河北邢台今年首次推出了2018年“百名博硕引进计划”,主要包括经济金融及管理类、城市规划建设类、工程技术类、农学类、医学类、师范类等。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计划的一大特色,是为引进到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解决事业编制。同时,引进后首次职称聘用不受单位岗位总量限制。对一般事业单位引进的博士,一年考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任正科级职务或享受相应待遇,综合评价优秀且管理能力突出的,可挂任市直单位或县市区职务;工作满3年表现突出的,提拔担任副处级职务。
三类人才更受青睐
目前,各地集中引进的主要有3类人才,即团队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后备人才引进
与往年相比,各地不仅对人才需求覆盖面更广,需求数量也在不断攀升。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更受城市青睐?在孟庆伟看来,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城市已经意识到了人才所起的关键作用。目前,各地集中引进的主要有3类人才,即团队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后备人才引进。
“人才效能的发挥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带有后期效应,是缓慢而持久的。比如,吸纳高校毕业生就像埋下一颗种子,它不会马上破土而出,但一定会在未来5年、10年甚至15年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是各城市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人才阶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的战略思考和长远考虑。”孟庆伟说。
需求旺盛的背后离不开政策驱动。发展壮大新动能,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多领域推进“互联网+”等内容已经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不少城市明确提出加快新产业培育和创新。比如,贵阳在支持和鼓励区块链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入驻方面,从主体支持、平台支持、创新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详细列举了相关奖励政策。
当然,政策激励毕竟是短期行为,无法作为城市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那么,靠什么来使人才与城市从“初识期”走向“稳定期”呢?
孟庆伟认为,引进和留住人才,不能光靠政策,而是要综合考核这座城市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等,要通过制定并扎实执行安居和乐业政策,让各类人才宜居舒服,工作愉快,形成人才结构合理、梯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部分经济欠发达省市的财政实力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常常通过打“感情牌”来留人。比如,沈阳自2017年启动“三引三回”活动,即“引老乡回家乡、引校友回沈阳、引战友回驻地”。围绕全市转型创新发展需要,沈阳市以项目为牵动,以情感为纽带,组织吸引广大校友资本回沈、人才回沈、智力回沈,搭建“资智回沈”平台。据统计,“自‘三引三回’活动开展以来,目前已签订意向投资协议近200亿元,其中签约落地项目8个”。
抢人大战不会昙花一现
城市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年轻人才的数量将决定竞争力的持续性,人才大战还会更持久
城市之间的人才抢夺战是否会“昙花一现”?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人才大战还会更持久。
“城市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年轻人才的数量,将决定竞争力的持续性。”孟庆伟认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年轻人可以带来创新和消费。通过引入外来优秀人才和资本,可以为经济带来新的活水。
除了需要建立完整的人才链条,引才范围的扩大还与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相关。专家指出,从更深层次角度看,各城市人才大战的出现,与长期的人口生育政策有关。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大形势下,一座城市的人口结构可能决定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兴衰,因为这意味着人口结构更年轻的城市会拥有更大比例的生产者。
“打个比方说,‘城’与‘市’的区别就是,如果把‘城’看作钢筋混凝土,那么‘市’就是动态的、多元化、不断变化的市场,有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市’才能越来越红火。”在孟庆伟看来,现在每抢到一名大学毕业生,就是抢下了未来若干年一座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和贡献者。站在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看,现在抢到了年轻人,就是为城市未来十几年持续发展提供竞争力。
有观点认为,人才竞争也可能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局面。但孟庆伟认为,对于人才流动的走势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可以围绕事业平台、环境、制度3个支柱,用市场和政策两种力量来解决人才流动问题。在共享经济形势下,人才观念转变,也将带动和促进各类人才结构的合理构建及人才作用的发挥。只要宏观政策调控得当,市场不断动态发展,便不会出现人才在一地的爆冷或爆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