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治视点 > 正文

仅1个月时间,中国的这些举措就令世界震惊

2018-05-11 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

分享到:

  仅1个月,中国的这些举措就令世界震惊

  距离国家主席习近平博鳌讲话刚好1个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发生的变化。

  中国有没有决心扩大开放?开放的力度够不够大?世界可不可以共享中国开放红利?这些亟待回答的问题,不仅国人关注,全世界也在等待答案。

  过去1个月,中国做了什么?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对外开放的四大举措: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

  此后,一系列开放举措接踵而来。

仅1个月时间,中国的这些举措就令世界震惊

  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公布金融业对外开放具体措施和时间表;4月17日,发改委表示,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将于今年上半年公布实施;4月2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

  金融业、汽车行业、船舶行业、飞机制造业,均放宽了外资准入限制,计划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政策利好,市场也作出积极响应。

  进入5月,瑞银、世界第一公司(world first)、益博睿、野村证券先后向中国发出申请,希望参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

  中国监管层对此也作出了积极表态,称将依法、合规、高效地做好相关申请的审核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评价,中国的一系列开放措施、开放步骤都很精准,在保持自身定力下扩大开放,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有益。

  易纲近日也表示,扩大金融开放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选择,通过合理安排开放顺序,有序把握开放节奏,在开放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控风险。

  扩大开放是自主、必然的选择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扩大开放的国际背景也不容忽视,美国退出国际组织,叙利亚局势依然紧张,朝韩双方迈出历史性的一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众多国家响应。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开放是自主选择还是被迫开放?

  国是直通车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扩大开放是中国自主、必然的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中国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新蓝图。中国在改革开放上面已经迈出了很多步伐,如金融服务、资本项目管控、汇率体系的形成,甚至在一些投资便利方面都做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把开放作为很重要的内容,博鳌亚洲论坛上又提出了进一步开放的四大举措。

  “总结来看,第一,过去几年来,中国的战略方针把开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把开放纳入其中的;第三目前开放的具体措施正按照顶层设计、国家战略一步步在做。现在的开放,是秉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过去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进行的。”刘元春说。

  这表明,当前中国的开放是自主、内生性的,而不是受国际压力,被迫的选择。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黄志龙也表示,中国的开放是中国自行主动的开放,而非外部环境压力下被迫的开放,但是不可否认,国际资本和国际社会也有要求中国政府加快开放的强烈愿望,希望全面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国顺应了外资企业和国际资本的诉求和需要。

  张连起也认为,这是中国的自主选择,客观上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两次开放有何不同?

  放在历史维度中理解中国今天的开放,可以有更全面的认识。

  黄志龙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40年前,中国的开放路径是:区域间梯次开放,如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从局部地区到全面开放。

  40年后,中国的开放路径发生了变化:是行业的渐进式开放,从最早竞争性比较充分的制造行业,到近期逐渐开放金融业,未来还将逐渐开放教育、医疗等服务业。

  “两次开放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渐进式开放的不同阶段。”黄志龙说。

  中国新一轮渐进式开放已经开始落地,金融业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第三方支付、征信等领域的开放已有外资企业申请进入,证券行业、银行业的政策也逐渐落地。

  汽车领域的开放主要是降低进口关税和取消股比限制,这一政策也将在未来逐步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开放的节奏明显加快,但也要重点关注当前的金融监管能力能否适应金融全面开放的挑战。

  (作者 张文绞)

仅1个月时间,中国的这些举措就令世界震惊
Copyright © 2024-2055 FZB.ORG.CN 法制报 版权所有